春节,本是中国人团圆的日子…
但今年除夕夜。
却有一群人踏上了一去不返的流浪,很远很远 ——
流浪地球
The Wandering Earth
电影[流浪地球]改编自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。
原作讲述了未来人类在太阳即将毁灭前,把地球改造成飞船逃离太阳系,寻找新家园的故事…
这个计划被称为 —— 流浪地球
一个地球,一百代人类!
耗时2500年的旅程,点燃10000座行星发动机!
只为人类“带着地球去流浪”的求生之路…
而就在与巨大的木星擦肩而过时,地球即将坠毁。
人类“驾驶”的地球能否劫后余生?
这样想象力飞起的概念,用文字表达出就足够激发遐想,如今要把这样的人造奇观落实到电影视觉…
只让人闻到“钞票燃烧”的味道。
赶上2019农历新年的除夕夜,这场流浪正式开场 ——
地球,我的流浪地球
乳酸君我赶在除夕午夜零点刷了首映…
最直观的感觉 —— 燃!
片中人类点燃了一万座行星发动机,木星巨大的引力拉扯地球的大气层,陆地的板块断裂迸出炽热的岩浆…
而活着的人也用命为未来烧出一条出路!
从视觉,到故事,从个体到命运共同体。
[流浪地球]重新演绎了刘慈欣的苍凉亡命和拥抱希望 ,科幻概念硬核的令人屏息,而感性之美又热泪盈眶!
1/科幻、视觉、硬核
人类的末日逃亡,视觉上的奇观是最惹眼的部分。
导演郭帆作为设计师出身,又有广告、漫画、短片经历,他的[流浪地球]几乎在追逐最前沿的视觉表达:
比如高过珠峰的“行星发动机”的机械模块。
比如恶魔深渊般的“木星大红斑”的肌理纹路。
还有人类躲入地下后被放弃的“冰封遗迹”的末日图景。
就连片中的救援小队的“机械化辅助装备”、“运送燃料的巨型货车”都是原创设计,做足了细节!
2/中国式的情感共鸣
一部科幻电影只有“冰冷概念”是很难达到“情感共鸣”的。
而在[流浪地球]中你能看到地下城里依旧在上课的中学生,临近春节热闹的舞狮狂欢,甚至还有人搓麻…
文化背景的落地,让人异常亲切!
在人物设计上也融合许多中国式的情感链接:
祖父和儿孙,哥哥和妹妹,军人和战友,以及一段因空间距离而经历波折的父子情感…
这些人物的情感,更贴合中国人的生活。
包括那一句贯穿全片的交通安全宣传语,反复提醒人们注意交通规范,成为全片最洗脑的台词…
尤其是吴京的特别出演…
很多人会担心“战狼”喧宾夺主,实际上吴京饰演的父亲在片中虽然很关键,却又丝毫没有倾轧剧情主线。
实属难得!
3/人类命运共同体
抛去了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…
[流浪地球]更多的表现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历程。
影片中你可以看到中国人、美国人、日本人、印度人、俄罗斯人、马来西亚人说着不同的语言…世界各地的工作者都为了同一件事 —— 流浪地球计划 —— 齐心合力。
推动地球飞行本就是一件宏大的工程…
一万台行星发动机的幽蓝火光背后是全人类的合力。
而回到“流浪”这个行动上。
茫茫宇宙中你很难再去区分你我,人类成为了统一符号,甚至是集结的命运共同体!
4/细节中致敬经典
如果你是科幻影迷,看过[流浪地球]就能发现以下细节:
地球进入流浪旅程后变成了冰球…
低温和海水封冻了大部分陆地,尤其是上海的东方明珠、世贸大厦、上海中心等标志性建筑都被冻结…
末日的画面颇有当年[后天]里冰封纽约城的意味。
而吴京饰演的父亲和屈楚萧饰演的儿子:
一个是执行任务的先驱者,一个是接力的后来者,甚至两人以情感合力阻止地球的坠入木星宿命感也能看到[星际穿越]、[黑洞频率]的影子。
而吴京和俄罗斯宇航员出仓操作时的惊险画面,是不是也有些[地心引力]的漂浮求生的意思呢?
最惊喜的莫过于人类空间站的控制机器人Moss这个设计。
一颗红色的摄像头像是监视的眼睛!
库布里克的神作[2001太空漫游]中叛变的机器人哈尔就是最早的AI反叛的原型机器人…
尽管在细节仍有可提升的余地…
但是[流浪地球]的完成度已经非常高,视觉设计和剧本设计都没有出现硬伤,已然让科幻迷们松了口气.
然而这样的[流浪地球]就是最好的中国科幻电影了吗?
为何带着地球去流浪
2月5日,农历大年初一。
零点首映后[流浪地球]在豆瓣获得两万人8.4分的成绩!
冲出同档的几部热门,成为口碑黑马…
不过在一开始[流浪地球]开始着手宣传时,与科幻迷对它的关注相比,更多是争议的声音:
第一,刘慈欣小说拍不出来?
刘慈欣,对很多科幻迷来说都不陌生。
他凭借长篇小说[三体]获得了有科幻艺术节诺贝尔之称的雨果奖,但电影版却因视觉难以达到原作而无限期延宕…
可见大刘的文字想象有多难落地!
谈及他的小说,有书迷断言:
“刘慈欣的想象力,当前的电影技术还难以表现”
因此[流浪地球]在刘慈欣原则冷酷的氛围中,做了变化…
近十位编剧参与了改编!
而故事也摆脱了原著“冷酷”的风格,加入更多暖色,故事的节奏也更加紧凑,靠近主流的电影风格…
第二,中国能有顶级的视觉效果么?
关于国产电影,我们看了太多的5毛特效。
2018年的[阿修罗]耗资7.5亿最后成了残次品,而[流浪地球]仅有的3.4亿投资不及前者的一半…
更难以企及欧美动辄10亿的大制作。(以人民币计)
郭帆的团队也接触过美国顶级的特效团队…
但却因为价格,望而却步!
最后他集结了国内多家工作室共同打造[流浪地球]的视觉,这样跨界集结火力,国内电影还是第一次…
颇有破釜沉舟的勇气!
第三,我们自己的科幻是什么样!
为什么好莱坞没有“流浪地球”的脑洞?
放眼欧美的科幻作品,人类在面对末日时,大多选择了殖民式的去寻找地外星球繁衍生息…
那大刘为什么要让人类像蜗牛那样带着地球流浪?
中国人的根来自于土地、河流、山川、风林…
相比于痴迷远征的西方殖民文化,中国人可能少了些许的理性激进,却多了些眷恋与自怜…
[流浪地球]中挽救地球的紧急关头发生在中国新年。
片中的主角们一个个都表达了对亲人家乡的眷恋,每一处都是非常中国化的情感体现。
由此,再回看“带着地球去流浪”的科幻构想…
虽然历经残酷,可心怀的却是浪漫!
属于中国人的星空
其实电影也是有话语权的!
而宇宙科幻题材的电影更是门槛颇高的竞技场…
这个门槛不止是所谓“特效”和“概念”的差异。
更是延伸到一个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程度的比较,毕竟如果没有现实的体验,对这样的想象力很难产生共鸣!
回顾美国宇宙科幻题材的兴起:
伴随了上世纪60至80年代,从太空竞赛到星球大战计划,航天工业的发展激发了几代人对宇宙的想象!
美苏的太空竞赛(1957年-1975年)期间,诞生了库布里克的1969年作品[2001太空漫游],成为影史经典…
如今的[流浪地球]经历的时代亦是如此!
从神舟载人计划…
到天宫系列空间站的建设…
再到如今玉兔二号月球车漫步蟾宫…
我们这代人所见证的中国航天事业,足够成为中国宇宙科幻电影的想象力根基,成为想象的现实依据。
(先别喷我小粉红,接着看)
阿方索·卡隆导演,桑德拉·布洛克主演的[地心引力]中主角从太空逃生到地球时,就借助了中国天宫号空间站。
导演坦诚的说:
这也不是在故意拉拢中国观众,
是因为围绕地球的空间飞行器屈指可数…
中国天宫号便是其中之一!
电影[地心引力]中的中国天宫空间站
所以接受一部如[流浪地球]这样的宇宙科幻电影,不只是郭帆、吴京、刘慈欣等创作者的尝试…
也是观众由现实台阶迈入科幻殿堂的过程。
当然。
中国的航天事业依旧有太多路要赶,任重而道远。
中国的宇宙科幻电影也一样!
所以千万别因为媒体所宣传“中国科幻元年”而觉得刺眼,因为元年并不是登峰造极的吹捧…
而[流浪地球]也只是立下了第一块里程碑。
前路可期,却也漫漫!
中国科幻正踌躇起步…
而“流浪”的起点,在我们仰望星空那一刻便开始了…